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做好當下的同時,從學徒工成長為大國工匠的劉伯鳴總是想到未來

超前一點,多做一點

張世光

2024年07月15日13:27  來源:工人日報

“再過幾年,我們的4位班長就全都退休了,現在我正在組織大家拍視頻,把他們的工作方法和絕活技巧都拍下來,作為視頻教程留給年輕職工學習。”

大國工匠劉伯鳴是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鑄鍛鋼事業(yè)部水壓機鍛造廠從工人崗位成長起來的副廠長,企業(yè)的首席技能大師。他最近在完成當前生產任務的同時,又把目光投向了三四年后。

認知轉變

1971年出生的劉伯鳴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父親每天下班后做各種木匠活兒補貼家用。有時父親忙不過來,劉伯鳴就過去幫忙?!皬哪菚r起,我就強烈地感受到一門手藝對一個家庭的重要?!彼f。

然而,初中畢業(yè)考上技校學習鍛工專業(yè)后,劉伯鳴的思想出現了轉變。他發(fā)現,對於一個人為什麼要工作,不能隻把解決自己家庭溫飽作為唯一目標。

“有一天我們上‘工藝課’,老師給我們講了中國一重的歷史,那天我才知道我們到底在生產什麼。”時間已經過去30多年,劉伯鳴始終記得那堂課帶給他的思想轉變。

“之前沒上技校的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未來就是生產零件的,結果上課才知道,我們生產的是支持核電、石油、化工等重大國計民生發(fā)展的重要產品?!眲⒉Q強調說,他至今都記得老師給他們講“這些產品為打破國外壟斷提供了有力武器,是支撐我國現代工業(yè)的‘定海神針’”時,帶給他內心的震撼。

從那以后,劉伯鳴在課堂之后,還會利用課余時間找來相關圖書資料補充學習。“我的機械制圖和鍛造工藝學這兩門主科始終名列前茅?!边@兩門在當時技校裡被認為比較難學的課程,為多年以后劉伯鳴的創(chuàng)新實踐奠定了扎實基礎。

成長蛻變

1990年,劉伯鳴從技校畢業(yè)來到了中國一重成為一名普通工人。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用水壓機把1200攝氏度高溫的特種鋼錠捶打成軸、輥、筒、環(huán)等各類鍛件。

雖然從上班開始操作的就是中國第一臺萬噸水壓機,但他並不滿足於隻當一名重復規(guī)定動作的操作者。

劉伯鳴的父親是一名退伍軍人,20世紀60年代全軍大比武,因槍法精準被戰(zhàn)友們稱為“武狀元”。為什麼能打得這麼準?父親告訴他:“隻要肯動腦、肯流汗,把每一件事情做實、做細,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把分內的事做好,這世上就沒有做不好的事兒!”

這段話,對劉伯鳴影響很大。

他在工作后雖然只是一名普通工人,卻利用工余時間勤學習、搞創(chuàng)新,想辦法解決工作中的生產難題。

在開展“核電關鍵設備超大型鍛件研制”課題攻關時,他滿腦子都是工藝參數、鍛件成形過程。

有一天下班回家,看見媽媽正在揉面,劉伯鳴趕緊過去幫忙,不知不覺把面團揉成中間粗、兩端細的低壓轉子形狀。正是憑借著這種時時刻刻放心不下的勁頭,劉伯鳴和團隊的同事們最終取得了整鍛低壓轉子鍛件自主化制造的成功。這項成功,不僅填補了國內鍛造技術的空白,也徹底打破了此類核電關鍵鍛件全部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

正是因為自己始終在工作中超前一點、多想一點,從學徒工至今的34年時間裡,劉伯鳴在崗位上獨創(chuàng)了50余種鍛造方法,開發(fā)了40余項鍛造技術,先后攻克了核電、石化等產品鍛造工藝難關100余項,填補了國內行業(yè)空白50多項。他本人也先后獲評全國勞動模范、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等榮譽稱號。

行為轉變

現如今,已經諸多榮譽加身的劉伯鳴又開始了新一輪向遠方眺望。

“我們這幾位班組長裡,有兩位中央企業(yè)技術能手,兩位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還有一位省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眲⒉Q介紹說,這幾位班組長都是企業(yè)的寶貴財富,他們的身上都蘊藏著多年崗位實踐的優(yōu)秀經驗。劉伯鳴想要做的是,把他們每個人的技藝全都記錄下來。

與此同時,還要錄制不同崗位的“全過程”記錄,比如工輔具的準備、勞保用品的穿戴、班前會的召開甚至包括在生產一線的站位這些細節(jié)都要囊括其中。

為了把這些班組長身上的寶貴經驗“吃干榨盡”,劉伯鳴開始研究怎麼分版塊、如何寫腳本、怎樣拍攝等新內容,為三四年以后的工作做準備。

“我們的目標是,以后新來的年輕同事,通過看這些視頻就能夠清晰地了解每一個崗位的操作要求、操作技巧?!眲⒉Q說。

這一切,都是他在完成日常工作后做的事情。

超前一點,多做一點,始終是這位黨員一直在堅持的事情。

最近一段時間,他多次參加“勞模工匠進校園”活動,用自己身體力行的實踐,給未來的產業(yè)工人講述未來如何擔重任、成大器。

手把手傳授技藝,多年來劉伯鳴一直著眼於企業(yè)未來的發(fā)展和崗位未來的需要,精心培育“接班人”?!耙_保我們有源源不斷的人才來支撐國家未來發(fā)展的需要?!眲⒉Q說,現在我們要做的不僅是做好產品,還要帶好隊伍。

(責編:劉瓊、張雯)